翱翔巨無霸的空中女王,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,全球的747機型正漸漸在退休。
2016年10月1日,國泰航空CX543自羽田機場飛抵香港赤蠟角機場後,國泰最後一班的747正式客機正式退役,昨天(10/8)最後一班慈善班機低飛過香港天際線,全體747機隊皆正式退役。國泰於1979年引進747客機後,747機隊即擔當重要角色:比原本的波音707客機載客量多出兩倍,飛行距離與燃油效益較大幅提升,讓國泰可在80、90年代迅速擴展飛往歐洲及北美的網絡,提升香港與更多地方的連繫。
Boeing 747廣體客機可謂一個時代的標記,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應該是獨具一格的機首端雙層設計與4顆發動機,同時747也是民航界寬體客機的濫觴,是第一台雙走道機艙的飛機。目前全世界已生產超過1500架飛機,在三艙等的設計下載客量達467人,若兩艙等設計下更可容納524人。 747的出現大幅開啟了跨洋航線(尤其是跨太平洋)的可能性,國泰航空當年就是利用747機隊與其重要的地理樞紐從區域航空公司發展成為國際航空公司。747粗略來說共有8系列的衍生款,大體可分為(100/SP/200/300/400/8)這幾種機型(variant)。台灣長榮與華航民航機使用的都是747-400系列。
說當時的波音命懸於747機型也不為過,當時會這麼快也是因為與客戶合約的時間壓力 ,因此人們還戲稱這工程叫「不可思議」(The Incredibles):製造747不僅是技術、時間、金錢的壓力,連空間都是個問題,當時的波音沒有夠大的工廠生產這款巨無霸飛機,為了興建第一架747,波音在西雅圖以北約30英里處的Everett興建了全世界最大的飛機廠房,也是至今全球最大的單頂建築與體積最大的建築物。而747之父Joe Sutter帶領的波音研發團隊,在僅歷時29個月後,成功於1968年9月30日,世界首架747出廠,為什麼日期很重要,因為那天是我生日XD
也是在今年的8/30日,747之父Joe Sutter過世,享壽95歲,他是一個斯洛維尼亞移民肉販之子,二戰期間曾在美國海軍服役過兩年,退伍後,他同時被西雅圖的波音公司與加州的Douglas Aircraft(McDonell Douglas的前身,後與波音合併成為今日的波音公司), 他選擇了Douglas,因為他們開出了高過波音$10美元的$210月薪。然而因為妻子懷孕的緣故,Joe先接受了短期在波音的工作。然後故事就如同你所想像的:Joe 就走不了啦!在擔任747總工程師之前,他已在波音幾個重要的計畫(program)歷練過,包括:707空氣力學工程師、也在727, 737–300, 757, 767 and 747–300擔任研發要角。自1965, Sutter 與他的團隊開始著手研究能乘坐350人以上的機究竟該長怎樣。當年全球的航空霸主 同時也算是最主要潛在買家泛美航空(Pan American Airlines)的老闆Juan Trippe,覺得這樣的龐然大物當然要像雙層巴士一樣有樓上樓下啊 。然而Sutter團隊卻認為:飛機應該不一樣:要雙排走道而不是雙層。綜合製造商與客戶的意見,就此開啟寬體客機的新頁。
對於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747,Sutter做了這樣的註解:“我們傾聽客戶的需求,對民航機而言這是很棒的作品,她安全、舒適,乘客與飛行員都喜歡與她一起飛!”
我相信很多台灣人對747一點都不陌生,因為中華航空就擁有全球第四大的747機隊,客機與貨機共擁有29架747(5架封存中),長榮也名列747前20大用戶之一,所以幾年前其實在台灣搭飛機,真得是一不小心就給女皇給載到了。而長得像鯨魚的波音的運輸機LCF(Large Cargo Freighter)也是長榮航太改造的,其很多材料是來自華航淘汰的2架747,算是長榮華航兩家公司另類的合作吧!時至今日,波音747已乘載超過70億人次的旅客,相當於地球上的總人口數。也有不少電影與遊戲請747來參一腳,什麼747絕地悍將(這部我小時候有租過錄影帶!)還有“飛機上有蛇”也都請來747當劇中的場景。
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,現在民航機的主流進化為雙發動機客機與貨運市場的低迷,747也走到產品生命的尾端,目前僅剩747–8仍接受訂單,待交貨數也低於20架。在今年(2016)第二季財報也認列了8.14億美金的稅前損失(pre-tax charges)來為747的漸漸淡出做準備。
當年747的使命:長途的高運量航線已由波音777接棒,從1995年交給聯合航空的第一架777至今,777已有超過1800架,交機數也已迅速突破1250台以上。而空中巴士推出希望取代747的超巨無霸A380,時至今日則大約僅有260台的訂單。展望未來民航市場,廣體客機仍將扮演吃重的角色,而研發中的波音777X也已準備好接棒,與空中巴士A350-900/1000共同服務全球的旅客!